最近,歐洲雜志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最暢銷的10大汽車品牌,大眾以180萬輛的成績遙遙領先。豐田排第六,賣出了47.9萬輛,電動或混動車型占比是86%,基本已經全盤電動化。
讓人意外的是吉利,它是唯一上榜的中國品牌,銷量20.2萬輛排名第九,電動或混動車型的占比是67%。這個數據還是挺有意思的,在很多人眼中,吉利是一家只會“買買買”的企業,既沒什么品牌溢價,也沒太多特別的技術。但就是這樣的吉利,已經是歐洲前十的巨頭。

實際上這種情況并不罕見,很多在國內被消費者視為草芥的國產品牌,在國外的定位并不低。這種現象是怎樣造成的呢?讓功夫汽車帶大家一起看一下。
(1)國內是草芥,國外是巨頭
在很多人眼中,吉利是一家只會摸著別人過河、沒有技術的金融企業。因為當年“蛇吞象”收購沃爾沃太令人印象深刻了,再加上有意無意的相互攻訐,吉利就變成了一家靠著吸收沃爾沃技術起家的企業。
實際上在全球市場,吉利的形象是一家日漸強大的巨型跨國車企,與國內的形象判若兩人。

原因倒也不復雜,吉利當年收購沃爾沃的時候,其實這家北歐車企已經幾度易手。在吉利之前,經營沃爾沃的也都是跨國車企,但并不那么成功。反倒是吉利收購之后,與沃爾沃共同開發出CMA中級車基礎模塊化架構,在電動化技術方面共享三電和智能網聯技術等,讓這個北歐豪華品牌重獲新生。
因此吉利在國外的形象其實挺“高大”的,不僅是沃爾沃的“救世主”, 在歐洲的領克品牌,在美國的極星品牌,定位都不低。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比亞迪身上,在國內,比亞迪經常是代步車和普通家庭用車的代名詞,畢竟7.98萬元的秦PLUS DM-i太深入人心了。
實際上在國外市場,比亞迪的品牌、價格定位基本上就是BBA豪華品牌下面一點點,與特斯拉齊平。比亞迪漢家族和唐家族在歐洲市場的定價與奔馳GLC、寶馬5系相當,海豹EV比特斯拉Model 3要貴,ATTO 3(國內的元PLUS)在泰國市場的起售價約為24萬人民幣,定位也是高端市場。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比亞迪贊助了歐洲杯和美洲杯,還經常被采購用作公務用車或公共交通工具,比如APEC 2024秘魯領導人峰會現場,就有20臺比亞迪ATTO 3作為主會場官方用車。這樣的品牌,怎么會低端?

其余一些海外銷量高的,比如奇瑞、哈弗、名爵,也都是面向中高端市場。因為零下30℃冷啟動技術讓車輛放置一夜后點火成功率達99%,奇瑞在俄羅斯被稱為 “西伯利亞鐵騎”,長城的坦克系列在中東市場完全是豪華越野旗艦的定位,名爵干脆被認為是歷史悠久的英倫品牌。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2)冰火兩重天,都怨“來時的路”?
為什么國產車在國外反倒比國內高大上?個人看來,還是因為“來時的路”。對于大多數國人而言,這些自主品牌是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一步步發展起來的,自己“太知道它們什么樣”了。而對于海外用戶來說,這些企業出海的時候就已經是巨頭,自然觀感大不同。

在國內,國產車是有“黑歷史” 的。創業初期,國產車暢銷的都是最便宜的代步車,比如奇瑞QQ、比亞迪F0,這就給大家造成了低端的形象。到了2010年代初期,國產車的質量相比合資車也依然處于劣勢,比如那時候頻出的車身生銹、發動機異響等問題,雖然是技術發展途中不可避免的陣痛,卻也依然需要時間去消化。
再就是品牌認可度這樣的“隱形門檻”了,哪怕各方面實力都不虛,真正到了商務場合,比亞迪漢一定沒有奧迪A4L“有面子”,傳祺M8也未必能在形象上高過別克GL8。

當然還有輿論效應,國產車的競爭太激烈了,任何問題都容易被放大。比如早期的變速箱頓挫問題,其實國產車和合資車都有,部分國產品牌還在積極改進優化。但到了傳播端,就變成了國產變速箱不行。
還有現在的輔助駕駛問題也是一樣,將廣告牌識別成車輛導致緊急剎車這樣的問題,如果發生了特斯拉身上就屬于“司空見慣”,發生在國產車身上那就是“天塌了”。
總之,因為早期的一些問題。現在的國產車依然處于被放大鏡看的狀態,要求極其嚴苛,品牌形象的提升也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3)逆襲密碼,唯有引領?
那國產車怎樣才能擺脫現在的品牌形象呢?與形象更高的國際品牌推出相同的產品,顯然是不行的,溢價能力就差了一大截。
但也不是毫無辦法,最好的方式就是完全引領。

前幾天賽力斯公布了8月份的銷量,問界M9賣出了10067臺,問界M8則賣出了21537臺,牢牢把持著50萬級和40萬級SUV的銷冠位置。
為什么這兩款車能夠超過一眾老對手,牢牢把持住高端市場呢?說白了就是技術引領。比如有支持 “車位到車位”的輔助駕駛,上下高速、過收費站、進園區閘機等場景都無需司機操心。有最新的星云一體智慧投影大燈,不僅有自適應功能,還能彎道輔助照明、動態光毯輔。

還有專門的 “零重力太空艙”,具備向電動調節+石墨烯加熱功能,大幅提升乘坐感受。車內配備的AR – HUD可以將導航路線鋪滿前擋風玻璃,車頂激光投影幕布可實現多屏聯動。途靈智能底盤過減速帶時空氣懸架會自動抬臀,Pre-Curve系統入彎前就預判路線,都讓駕駛變得更加舒適。
這些功能都是國際對手們沒有的,哪怕是后續有了,也很能一下子就動搖問界的領先。

至于另外一條路,就是“熬時間”了。哪怕國產車現在的形象不夠好,不斷推出好的產品,消費者的感官也是不斷提升的。早年有種說法,超過15萬就不要考慮國產車,如今不僅賣上了50萬,起碼10萬出頭的車,大家覺得選擇國產毫無問題,甚至就是第一選項,這就是進步。
(4)功夫拍案
對于國產車而言,國內是草芥,國外是巨頭,這樣的局面其實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國產車的起點太低了,一步步從三四萬的車走到如今,消費者認知的提升尚且需要一段時間。相反,國產車的出海最近幾年才大規模開啟,海外消費者剛剛認識吉利、比亞迪,它們就已經是巨頭了,本身定價也不低,形象自然也不低。
這樣的歷史原因無法被忽略,國產車要提升品牌形象,唯有引領,再就是靠時間去抹平“創傷”。同樣的價格,大家愿意選擇國產車還是合資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