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媒報道稱,面對特朗普政府加征的高額關稅,豐田正在評估對其在美雷克薩斯生產布局進行調整,計劃將現有的兩個工廠合并為一個生產基地。
一旦兩個生產基地整合落實,一部分原本在美國工廠生產的雷克薩斯車型將改為從日本出口,而騰出的產能將用于增加混合動力(HV)等車型的本地化生產。消息一傳出就引發了業界的高度關注。而此舉也反映了跨國車企在全球貿易環境驟變下的應對思路。
目前,豐田位于美國肯塔基州的工廠生產雷克薩斯ES轎車,印第安納州的工廠則負責生產中大型SUV雷克薩斯TX。數據顯示,兩個生產基地在2024年合計生產了127萬輛汽車,占全球總產量的13%;2025年上半年,豐田與雷克薩斯在北美的產量約為110萬輛,其中,美國產量超過70萬輛。

對此,豐田方面尚未正式發布相關公告,但其公開表示,在當前的高關稅壓力下,公司確實在不斷評估如何優化生產結構以確保收益穩定。
在業內人士看來,豐田計劃在美進行的生產基地的大規模調整,是結合市場特性與產品組合做出的戰略權衡。混合動力車型是豐田汽車在北美市場最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之一,并且其銷量還在逐年增長。但由于混動車型售價相對適中,關稅的成本更容易被轉嫁到終端價格,從而顯著壓縮銷量與利潤空間。相比之下,作為豪華品牌的雷克薩斯,其產品定價相對較高,即便改為從日本出口,也能保持較為穩定的盈利空間。因此,將雷克薩斯部分車型重新轉回日本生產,把美國工廠的資源集中到混動等新能源車型上,不僅能降低關稅影響,還能契合北美市場日益增強的電動化趨勢。

據悉,特朗普政府今年4月起對美國進口的汽車加征25%的關稅,雖然根據9月4日簽署的總統令,關稅稅率有所下調至15%,但與此前的2.5%相比,企業仍面臨沉重的出口成本的負擔。此外,根據規定,符合《美墨加協定》(USMCA)條款的汽車可享受免稅,僅對這些汽車中非美國成分的份額征收進口稅。
因此,豐田也表示,加拿大工廠仍將繼續生產部分雷克薩斯車型。與此同時,豐田汽車北美分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其會根據定價策略和市場情況選擇生產地點。此前,豐田財務主管在一次簡報會上直言:“我們很難預測市場環境會發生什么。”同時,他也承諾,無論關稅帶來的影響如何,豐田汽車都將繼續為美國客戶生產汽車。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是日本汽車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之一。根據日本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24年日本本土汽車產量為823萬輛,其中近140萬輛銷往美國,在其海外銷量中占比最高。這意味著,美國市場政策的每次調整都可能牽動日本車企的整體經營節奏。此外,日本財務省發布的貿易統計數據顯示,今年4月至6月,日本對美汽車出口連續3個月同比下滑,且降幅呈逐步擴大趨勢,其中6月單月對美汽車出口額同比銳減26.7%,市場萎縮態勢明顯。
除了對整車業務帶來影響,豐田還在財報中透露關稅將增加零部件廠商的成本負擔,其預計全財年將減少營業利潤1.4萬億日元。同時,為應對關稅長期化帶來的影響,豐田計劃逐步提升本地化比例,但由于美國人力成本和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在美新建工廠的投資回報空間正在被壓縮,因此也需求采取更謹慎的投資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關稅持續影響已對豐田的財務表現造成明顯沖擊。不久前,豐田汽車公布的2025財年第一財季(4月-6月)業績顯示,該季度公司凈利潤同比下跌37%至841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06.265億元)。豐田北美業務第一季度營業虧損636億日元(人民幣30.714億元),而去年同期則盈利1007億日元(人民幣48.61億元)。
基于當前局勢,豐田已下調全年業績預期,預計2025財年(2025年4月至2026年3月)凈利潤將為2.66萬億日元,同比大幅下降約44%。豐田預計,美國關稅將給該公司帶來95億美元的損失。
豐田并非孤例,其他跨國汽車制造商也受到了美國關稅帶來的不同程度的影響。Stellantis表示,預計關稅將使其年度支出增加17億美元。通用汽車預計今年的支出將增加40億至50億美元。此外,福特預計今年的利潤將減少30億美元,其第二季度業績因關稅直接縮水8億美元。在當前全球汽車市場競爭加劇、車企轉型投入持續加大的背景下,關稅無疑放大了全球車企的生存壓力。
因此,豐田此次針對雷克薩斯在美生產的整合方案,不僅是對當前貿易政策沖擊的務實回應,也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戰略調整。一方面,通過釋放更多產能用于混合動力車型的本地化生產,順應了北美市場對混動產品持續增長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地緣政治與經濟環境愈發復雜的背景下,這一舉動也折射出跨國車企正在重新審視全球生產網絡,其不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或工廠,而是逐步構建更加靈活、多層次的全球布局。
對豐田而言,美國市場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戰略陣地,能否在應對政策風險的同時穩住市場地位,將直接影響其未來競爭力。對整個行業來說,這一事件再次敲響了警鐘:在不確定性成為常態的時代,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鏈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已成為衡量車企核心實力的新標準。豐田的調整,既體現了對現實壓力的快速應對,也展現了面向未來的自我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