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車企的CEO更替,本不是什么新鮮事。但當深藍汽車的新總裁姜海榮——這位前榮耀中國區CMO站在發布會聚光燈下時,可能臺下難免有人忍不住小聲嘀咕:這年頭,不會賣手機的經理人,都帶不動電動車了?

這并非玩笑。
過去兩年,從理想、零跑到、深藍,華為背景的高管正密集空降車企核心崗位,或許還真應了那句華為不造車,但車圈全是“華為人”。他們帶著手機行業的流量玩法、用戶運營邏輯和科技公司的高效執行力,悄然改寫車圈的生存法則。
這場變革的核心很簡單,當汽車從過去純粹的機械產品變成智能終端,用戶要的不再只是四個輪子加沙發,而是一臺能社交、會學習、懂需求的“大號手機”,而這對于車企領導者來說,必然有著更高的要求。
深藍換帥,“流量”與“技術”的化學反應
姜海榮加盟深藍汽車,表面是人事變動,實則是一次精準的基因補全。深藍的理工男團隊用三年時間搭建了純電與增程雙線技術平臺,卻始終缺一個能把技術轉化為用戶感知的故事高手。
姜海榮的履歷堪稱教科書級:華為海外市場開疆拓土,榮耀獨立初期實現銷量V字反彈。他最擅長的,是把晦澀的技術參數變成年輕人愿意轉發的話題。比如榮耀50系列主打“一秒一億像素”,用直觀場景替代參數堆砌。

這種能力正是深藍急需的,其搭載華為乾崑智駕的S07,如果只宣傳“算力200TOPS”,普通消費者只會茫然;但若換成“高速上自動躲開突然變道的卡車”,效果立現。
更深層的合作在于華為生態。姜海榮的華為背景,能加速深藍與華為在智駕、鴻蒙座艙上的協同。就像理想汽車引入華為系高管鄒良軍后,門店效率提升,用戶試駕到交付周期縮短。技術需要流量引爆,流量依賴技術支撐,姜海榮恰是這條閉環的催化劑。
為什么車圈開始“抄襲”手機行業?
有趣的是,當我們看到華為系人才席卷車圈的時候,背后其實是用戶決策邏輯的徹底改變。五年前,消費者買電動車問續航、比價格;現在,他們更關心“這車和我的手機能聯動嗎”“智能駕駛輔助敢不敢讓我發朋友圈炫耀”。
手機行業出身的經理人,對此有天然優勢。

一方面是節奏感,手機行業每季度發新機,深諳如何用預熱、爆料、發布會高潮持續挑動用戶神經。以此前理想L系列的三輪預熱轉化率持續升高為例,其實就是直接復刻了手機的打法。
其次是用戶洞察,榮耀曾用“青春優選”標簽吸引學生群體,同樣策略被徐軍帶到零跑,將T03包裝成“年輕人的第一輛智能車”,月銷破萬。
最后則是組織效率。李文智在理想重構的KPI體系,推動了人才梯隊建設和跨部門協作機制,強化了組織效率。手機行業的“快迭代”文化,正碾壓傳統車企的“五年一換代”模式。
而這種優勢,恰恰暴露了傳統車企的軟肋。當智能電動車進入淘汰賽階段,傳統車企那套“工廠-4S店”的線性思維,已跟不上“APP-體驗店-私域運營”的網狀戰場。
用戶贏了,但游戲才剛剛開始
當然了,這場人才遷移的最大受益者,其實是消費者。當車企開始用手機思維造車,變化肉眼可見。用戶可以明確感知到越來越多的新車,開始“懂自己”,發現原來買車的價格可以這么透明,原來4S店不加價也能買車。

但隱憂同樣存在。手機行業“唯快不破”的邏輯,可能導致車企忽視長周期研發。更值得警惕的是,當所有車企都在學華為講故事,真正的技術創新是否會淪為營銷噱頭?
或許我們也可以看到,傳統車企同樣有著獨特的天然優勢,這場人才更替不該被簡化為“傳統派與科技派”的對立。

比如吉利安聰慧在極氪009發布會上親自演示車載冰箱的商務場景,長城魏建軍讓坦克300設計師入駐抖音解答改裝問題等等,這些傳統車圈老將正在證明,制造基因與用戶思維本就可共存。
總結
回過頭來看深藍的發布會,鄧承浩與姜海榮握手的那一幕,像極了傳統造車與科技流量的歷史性握手。未來十年,車圈的勝負手或許正如姜海榮在華為學到的:技術決定你能走多穩,但用戶感知決定你能走多遠。
就像智能手機行業走過的路,最終勝出的不是純互聯網公司,也不是老牌硬件廠商,而是找到了平衡點的蘋果與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