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家幾乎已在中國車市找不到任何存在感的車企,各自以一種截然不同但同樣魔幻的方式,再次“回到聚光燈下”。
一家是威馬——曾高調“對標特斯拉”,后因資金鏈斷裂、裁員風波、資產凍結而沉寂兩年,如今靠一紙《致供應商白皮書》宣布“復活”,試圖重啟生產、召回團隊、重塑品牌。

另一家是——這位曾因“皮尺部神話”風靡一時的模仿者,連復工都沒復成,主力產線被法院強拆,控股股東持股被強制劃轉,凈資產岌岌可危,卻在資本市場掀起一輪接一輪的炒作狂潮,股價近日連續漲停,市值飆破百億。

巧合的是,威馬此次的“白衣騎士“——寶能,此前也曾被傳出有意接手眾泰。
如今威馬得以復活,而眾泰的前途卻愈發模糊。
當然,站在寶能的角度,“撈個能講故事的品牌”,遠比“扛一個徹底空殼”更劃算。
然而,眼下沒有產品、沒有產能、沒有控股股東的眾泰,只要一天沒退市,一天就還有被“翻牌”的可能。相信這點,也是資本市場上其時不時被拿出來“翻炒”的原因。
那么,眾泰接下來將何去何從,我們或許可以好好的捋一捋。
(1)接連兩天股價異動,背后有“妖氣”?
9月初,眾泰汽車股價突現異動,9月8日至9日連續兩個交易日漲停,短短數周內股價從1.94元/股漲至3.23元/股,累計漲幅超過66%,市值飆破百億。
對于一家整車年銷量僅14輛、全年0產量、財報巨虧10億元、主力產線被法院強拆、凈資產岌岌可危、控股股東全部股份已被抵債劃轉的公司而言,這樣的股價表現不僅不合理,甚至顯得有些“離譜”。

但在A股市場,這種違背基本面卻屢見不鮮的走勢,恰恰說明了一件事:眾泰已經不再是“車企概念”,而是“殼資源概念”。
所謂“妖氣”,往往來源于低價籌碼(3元以下的股票,易炒易控);情緒熱點(新能源汽車標簽依然有剩余熱度)以及歷史流量(“保時泰”梗、“皮尺部”回憶、特斯拉/小米并購傳聞反復上演)這“三件套”。

而眾泰,毫無疑問滿足了全部條件。甚至可以說,它是“妖股模板”的完美范本——基本面越差,越容易成為“博傻游戲”的下注對象;負面消息越密集,越容易觸發“利空出盡是利好”的投機預期。
基本上,只要沒有實質性退市時間表,“低價翻倍”的故事就還能講下去。
對于游資來說,眾泰不是“還能不能造車”的問題,而是“還能不能拉一波”的問題。
所以我們看到,在眾泰股價異動的同時,投資者互動平臺上再次冒出各種“并購重組傳聞”,從特斯拉、小米,到順為資本、寧德時代,年年有版本,次次都“純屬虛構”。
而每一次情緒升溫之后,往往對應的,是一輪套現行情。
這就構成了眾泰最真實的生態:不是產業鏈上的玩家,而是“消息鏈”上的籌碼。
(2)威馬都能復活,為啥眾泰不能?
同為曾經的“問題車企”,如今威馬宣布復工復產,眾泰卻仍陷入停擺與退市風險,背后差異并不復雜。
首先,威馬好歹還有“復活的道具”。
它保留了整車資質,溫州工廠仍可啟用,設計和采購中心已有團隊回歸;地方政府還出面組建專項小組扶持重整。
而眾泰則幾乎一無所有:主力產線已被法院強拆,2024年全年0產量、銷量僅14輛,財報巨虧10億元,控股權也已被劃轉至債權銀行,處于事實上的“無人駕駛”狀態。
其次,威馬還能講故事,眾泰已經講不下去了。

威馬起碼有團隊、有產品、有計劃,哪怕只是PPT,也能自圓其說。
反觀眾泰,從江南U2到出口,產品過時、設計爭議、銷量慘淡;研發投入驟降至570萬元,人員銳減一半,“皮尺部”也量不出新車來。

最后,眾泰缺乏外力兜底。
威馬復活,是政府“拉一把”、投資人“接一手”、產業鏈“撐一下”的合力操作。
而眾泰,從鐵牛集團到江蘇深商,從特斯拉并購傳聞到寶能接盤落空,從2021年重整計劃至今,始終沒能找到真正能落地的戰略資源方。

甚至連最基礎的控股權,也被法院劃撥給了吉林九臺農商銀行。資本市場的“救命錢”沒等來,反倒是債權銀行成了最大股東。
這意味著,眾泰不再擁有主觀可控的經營權,也很難獲得資金支持、政策資源或品牌修復機會。
它唯一的“確定性”,是越來越接近退市紅線。
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眾泰的“殼”雖然存在理論價值,但問題是:誰接得起,誰又愿意接?
真正可能存在“動機”的,或許是一些邊緣玩家——如二線新能源代工企業、小規模出海造車方,或部分急于拿資質的跨界集團。
但現實是,“價格不低、手續復雜、后遺癥多”的眾泰,如今也已不是一個“優質殼”,而是一顆“定時炸彈”。
從產業視角看,它已沒有復活空間;從資本視角看,它也很難找到“接盤者”。
(3)功夫拍案
從資產、產能、團隊,到品牌、信用、現金流,眾泰在各個維度上都已經接近清零,剩下的,只是一個在K線圖上跳動的代碼。
簡而言之,威馬是“尚有搶救價值的病人”,而眾泰只是“維持生命體征的空殼”。
而即便如此,市場仍愿意反復圍繞這具空殼炒作,甚至把它推向百億市值的幻象高點。某種意義上,這不只是眾泰的荒誕,更是資本周期里最真實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