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十八屆成都國際汽車展覽會圓滿閉幕,但留給行業的討論卻沒有結束。相較于往屆,豪華車市場發生的變化格外明顯,智電變革的持續加速,自主品牌的不斷沖擊,都讓這一市場充滿了不確定性。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不被外部環境的紛亂干擾、如何找回過往的節奏,也成為了身處豪華新能源賽道的各家車企需要思考的深刻命題。
在看來,其核心在于重塑自身競爭力。在車展開幕日當天,smart正式發布EHD超級電混技術品牌,標志著其形成純電與插混雙路線并行的技術格局,宣告全面邁入smart 2.0時代。同時,2026款smart #1 BRABUS性能版上市,官方指導價24.99萬元。

在發布會后,smart品牌全球公司CTO羊軍和smart品牌全球公司CMO張明霞接受了包括寰球汽車在內的媒體采訪。羊軍坦言,EHD超級電混技術和產品的推出是smart的“關鍵一仗”。選擇在純電之外進軍插混市場,不僅意味著產品使用半徑和消費場景的進一步拓展,也意味著smart在戰略上不再自我設限,而是要通過更具彈性的技術路徑去迎接市場的變化。
在一個“不變即意味著退步,甚至被淘汰”的時代,smart的持續轉型是對行業競爭邏輯的精準回應。過去,smart被認為是“小而美”的代名詞,而如今,它正試圖打破這種刻板印象,將自己從單一小眾的定位中解放出來,進入更為廣闊的主流市場。
更重要的是,這種轉變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種生存智慧與發展魄力。當行業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競爭時,車企比拼的已不再是單一產品的亮點,而是能否通過持續的戰略調整和技術迭代,找到與用戶、市場、產業未來的共振點。smart敢于“變”,敢于“破”,意味著其不僅要為自己爭取新的市場空間,也是在為自身品牌價值注入新的定義。
“每一程,比增程更成”
實際上,今年以來,多家車企加速布局混動賽道,市場競爭也逐步激烈。目前市場上主流的技術路徑主要分為增程和插混兩類,而smart在“起手”階段就直接選擇了技術門檻更高、結構更復雜的插電混動。這一選擇不僅是技術路線的取舍,更是其對長期競爭力的深度判斷。

在羊軍看來,相比于增程,smart EHD超級電混有著更全面的優勢。他形象地表示,可以把EHD插混看成是“超級增程”——增程具備的能力EHD全插混都有,但是EHD插混有的,增程不一定有。尤其是在虧電或低溫等極端場景下,EHD插混可以通過發動機直驅,持續提供強勁動力,不會出現“滿電一條龍,虧電一條蟲”的尷尬局面。這意味著,無論電量狀態如何,車輛都能保持穩定可靠的性能輸出。此外,在燃油經濟性方面,EHD插混同樣優于增程,真正做到了對標甚至是可以“碾壓”后者。
從具體參數來看,smart EHD超級電混的技術底座是最新一代雷神電混2.0,搭載了最新EVO混動專用1.5TD發動機,實現了量產領域的行業第一熱效率,并支持加注92號汽油。在虧電狀態下,油耗低至4.4L/100km,一箱油即可覆蓋“北京到上海”的長途路程,每公里成本僅約0.3元;同時,充電效率同樣可圈可點,10%至80%補能用時不到20分鐘。無論是出行經濟性還是使用便利性,都實現了“油電同價”的用戶體驗。
因此,這不僅是一場技術迭代,更是一次戰略自我革新。Smart也向外界釋放出一個清晰信號:豪華與個性不再局限于純電的單一路徑,混動同樣能夠承載品牌價值,并為市場拓展提供新支撐。對于smart而言,這是一次勇敢而必要的戰略轉身,也是對產業大勢的主動呼應。
“讓插混更豪華一點”
在過去,混動技術常常被視作務實之選,人們更多將它與燃油經濟性聯系在一起。但對于定位豪華新能源市場的smart來說,插混的價值遠不止于此,它更重要的意義在于能否讓用戶享受到一種更輕松、更高品質的出行方式。
羊軍表示,為滿足用戶多元化的出行需求,smart插混本身有大電池、小電池之分。大電池CLTC純電續航可以達到252公里。在一線城市中,如果用戶擁有家用充電樁,日常通勤完全可以當純電車來使用,而當需要遠途出行時,又能輕松擺脫里程焦慮,真正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

除了從用戶需求場景出發以外,smart也更加注重用車時的豪華體驗感。羊軍表示,EHD的差異化核心就在于整車匹配的深度優化,特別是發動機的無感介入與零頓挫換擋,使駕駛過程如同純電一般平順自然,整車靜謐性同樣達到了豪華水準。在80公里時速下,車內噪音僅59分貝,怠速狀態下更低至30分貝,而發動機啟動瞬間噪音變化甚至小于1分貝,足以匹配對“豪華感”的嚴格定義。
據悉,這正是因為smart將源自梅賽德斯-奔馳定義的SSS級體驗融入了對EHD超級電混的打磨,其通過170+處聲學材料和機械結構優化,讓smart EHD超級電混的NVH表現更加出色。據悉,EHD超級電混還獲中汽中心“整車靜謐性”和“發動機無感介入”權威認證。

當下,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在比拼“更長續航、更低能耗”,卻往往忽略了駕駛的本質樂趣與舒適體驗。而smart選擇的方向,正是將插混從“工具車”式的節能邏輯中解放出來,讓其成為真正承載豪華價值與駕駛質感的新選擇。換句話說,EHD超級電混不是在追隨市場,而是在重新定義豪華混動的邊界。
不止小車、不止純電,smart要講一個“新故事”
從小眾走向主流,從純電走向多元,smart始終在不斷自我革新,其從來不是固守某一種形象的品牌,而是在不斷突破發展邊界、不斷打破外界固有認知。對于smart來說,想要在新時代延續品牌新的故事,就要靈活適應時代和用戶的變化,以多樣化的方式去回應市場與消費者的期待。

正如smart品牌全球公司CMO張明霞所言,“smart can take many forms”,中文就是“smart有很多形態”,會有不同的姿態和形態來體現。在她看來,smart的核心不是被局限為小車,或被定義為只能“變大”,而是在都市出行這一根基之上,借助集團的技術積累和研發實力,通過自身的獨特調校與設計邏輯,去滿足更豐富、更細分的出行場景需求。無論是SUV的推出,還是EHD超級電混的落地,都是順應時代、回應用戶的自然演進“用戶如果有需求,smart有技術,更有順勢而為,把多技術路線給到用戶。”

從精靈5號740公里的純電續航,到EHD超級電混綜合1615km的里程覆蓋,再到精靈#1與新款精靈#1 BRABUS帶來的個性表達與炫酷出行方式。smart所提供的,是一整套覆蓋日常通勤、遠途旅行乃至情感表達的完整解決方案,而其本質仍然是“讓出行更靈活”。
可以說,這不僅僅是對產品形態的描述,更是對品牌未來方向的注解。smart并不是單純的“小車”或“電車”,其本質是“形態的多樣化”和“內核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源于品牌始終追求的靈活、自由與個性;而多樣化,則是應對時代與市場的必然選擇。也正是這種既堅守內核又勇于求變的姿態,讓smart能夠在2.0時代重新定義自己。
在業內人士看來,smart找回競爭力的關鍵在于“解構與重塑”。所謂解構,是向內探尋品牌的獨特價值基因——設計的先鋒性、美學的前衛感、細節的講究、材質的高級感,以及始終拒絕被定型的精神;而所謂重塑,則是將這些內核價值通過新產品、新技術、新場景,精準傳遞給當下的核心用戶群體。對smart來說,真正的挑戰并不僅僅是如何在新能源賽道中占據一席之地,而是如何在產業拐點中完成品牌意義的再造,讓消費者在使用smart時,感受到的不只是功能和配置,而是源于品牌氣質的獨特體驗。
換句話說,smart EHD超級電混的場“關鍵一仗”,不只是產品與技術的較量,更是一次關于自我突破、關于品牌未來的背水一戰。敢于挑戰小眾的邊界,勇于突破固有認知,這是smart與生俱來的基因,也是其在2.0時代能否真正贏得話語權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