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感到割裂的是,一邊是小米高調宣傳訂單與銷量屢破紀錄、排名領先,另一邊卻對車主訴求敷衍了事,對真實情況遮遮掩掩。
近日,小米“測試車”事件逐步發酵,但小米汽車的態度和解決方式讓車主頗為“寒心”。
9月9日,“測試車”車主再發微博,曝光與小米汽車的交涉對話。文中提到,小米工作人員在溝通中“關心”“解釋”“請提要求”的遣詞造句下,其目的只是為了刪帖,并且在用戶告知沒有發布帖子后,再溝通就變成了有什么訴求找其他同事。

該用戶質疑:“反轉到來如此之快?再問雷總,爽總,王化總,這是否就是您口中的努力改進?層層反轉是否就是小米發展壯大的經營之道?”并且在社交平臺艾特了小米高管雷軍、李肖爽和王化。
目前,針對用戶這一發文,小米汽車暫無回應。
“測試車”事件始末與小米態度轉變
日前,有網友曝出,有小米車主發現自己的新車玻璃上印著“測試車”的字樣,此事迅速在網絡上發酵。
網友稱,自己提車時發現新車后窗映出“測試車”字樣,疑似未處理干凈,同時也有車主反映,在提車后偶然發現前擋風玻璃或后擋風玻璃上有疑似“測試車”的靜電貼殘留痕跡。

9月7日,小米汽車副總裁李肖爽9月7日在微博平臺回應:為確保產品質量,我們會隨機抽選工廠下線車輛做靜態評審,并貼上靜電貼便于檢驗員標識,評審通過后再去掉靜電貼走下線流程,該現象是靜電貼隱性留痕,通過濕毛巾可有效清除。由于此狀況給車主帶來不必要的困惑,我們深表歉意,并已對靜電貼做改良處理,后續抽檢車輛不會再有同類情況發生。
同一時間,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王化跟帖表示道歉,其回應內容與李肖爽內容相似。

有趣的是,針對小米汽車的回應業內說法不一。
有業內博主稱其采訪了合資品牌質檢人士,稱:“車企確實都會做抽檢,但開始量產售賣的車,是不會貼任何標識的,因為已經有車架號,有二維碼了,只有量產之前的車才會貼紙,每家企業不一樣,有的貼A4紙,有的貼靜電貼。但貼靜電貼要貼很久才會留下印記,比如試制車,就要在存車廠里停很多天,而量產之后的抽檢車,即便是貼靜電貼了,也很快就拉走去交付了,一般是不會留下印記的。”
此外,有視頻號轉載了身著“一汽大眾”廠服的人員對這一問題的解讀,該人士稱:“想要達到這種前風擋留字的效果,最起碼標簽要粘貼一個月,并且在戶外暴曬才能留下(痕跡)。大眾也有針對下線車的靜態評審,就是‘整車奧迪特’,這種評審每天都要抽查的,對車內的外觀內飾以及底盤1500多條內容,進行抽查,嚴格程度讓經銷商恨得牙癢癢。評審車不等于測試車,完全是兩個概念。”
另有業內人士表示:“什么是測試車?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試驗車,就是在車輛上市前用來驗證的,例如大家所熟知的高寒、高溫、耐久、碰撞測試等,這些車基本都不會流入市場銷售。評審車和測試車根本就是兩個概念。我覺得小米高管解釋得也情有可原。但既然有這么專業的評審流程,那這些膠痕又怎么能流出工廠呢?您說用濕抹布就能抹去,難道交車的時候都不做PDI檢測嗎?車也不給洗嗎?”
對此,小米汽車依舊沒有給出回應。而是和上文提到的車主溝通了后續的解決方案。該車主在社交平臺發布,小米汽車提出以積分補償+清洗的解決方案,該車主同意。但在9月8日,其接到售后電話前往門店處理,并簽署一個授權。該車主拒絕簽署后發文表示,“售后又表示無法積分補償,只能快遞一個車品周邊”。

車主對于小米出爾反爾的解決方案表示震驚且不接受,在9月8日發長文,要求一個答復。仍未得到相關回應,于是有了文章開頭該車主發布的一條微博。
多車主維權、質量堪憂
然而,這并不是小米第一次讓車主“失望”。
在此前的5月份,小米因為選配件“雙風道碳纖維前艙蓋”沒有真實風道,而陷入虛假宣傳的爭議中。隨后有多達數百位車主要求退訂賠償,或者提供具有真風道的產品,甚至有車主因此起訴了小米汽車。為了安撫SU7 Ultra挖孔版維權車主,小米曾單方面提出60天冷靜期,暫停生產和交付,并給車主賠償2萬積分(價值2000元)。
但這一方案并沒有得到維權車主們的認可,這些車主認為小米的補償力度不足。截至目前,小米汽車方面暫未給此事給出新的解決方案。還有許多SU7 Ultra挖孔版車主通過多種渠道維權。

幾乎同一時間,多名小米SU7車主反映車輛大燈與翼子板接縫處存在鼓包、翹邊現象,按壓時出現上下起伏,質疑其車輛質量存在問題。
對此,小米官方給出的解釋是:經過排查,我們發現極小范圍的小米SU7,車輛保險杠在安裝時因間隙調整不一致,邊角位置尺寸膨脹釋放空間不足,在經過陽光暴曬后可能會導致局部變形。
同樣,外界給出的看法也與小米的說法大相徑庭。在相關媒體報道中,浙江省消保委汽車專家表示,這是由于翼子板設計尺寸偏大,與車燈裝配過緊,在陽光照射下熱脹冷縮后出現縫隙,屬于設計制造經驗不足引發的問題。該專家還表示,自己處理汽車問題已經12年,還沒碰到過原廠車出現這種問題的情況。
而顯然,小米汽車這樣“冷”處理問題已經不是一次兩次。
今年3月份,德上高速發生的三名女大學生身亡的嚴重事故,至今仍沒有進一步的回應的消息,值得玩味的是,其家屬也未有再發聲。巧合的是,知乎上有一個博主爆料,上述“測試車”車主微信賬號已被投訴為高危賬號,其社交平臺作品也被下架。
與此同時,在中國汽車質量網5月份發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車質量排行(純電車型)》,榜單顯示,小米SU7赫然以239分的評分在29款車中墊底。

此外,在第三方投訴平臺黑貓投訴上,關于小米汽車的投訴高達1610條。其中涉及車身質量、車機系統、剎車系統、訂單延期以及要求退定金等多種問題。
值得玩味的是,盡管各種爭議不斷,質量問題頻出,小米旗下兩款車型在市場上非常火爆。
但令人感到割裂的是,一邊是小米高調宣傳訂單與銷量屢破紀錄、排名領先,另一邊卻對車主訴求敷衍了事,對真實情況遮遮掩掩。
或許小米應當明白,在汽車行業立足的首要原則,恰恰是真誠與擔當——很遺憾,這一點小米似乎仍未真正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