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在汽車領域的快速發展,AI計算、底層芯片與操作系統的協同作用正成為智能座艙與輔助駕駛技術落地的關鍵支撐。憑借多年積累的技術與能力,QNX已成為行業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其車規級操作系統不僅保障了車輛的功能安全與網絡安全,也為AI大模型等前沿技術在車端的高效應用提供了可靠基石。
在2025第五屆未來汽車AI計算大會上,QNX大中華區總經理董淵文介紹,QNX專注于以操作系統為核心的基礎軟件,已經有超過45年的發展歷史,廣泛應用于智能座艙、輔助駕駛及車身控制等領域,提供功能安全與網絡信息安全的核心支撐。目前,幾乎全球所有主要Tier 1和OEM均為其直接客戶和合作伙伴,這不僅體現了QNX在汽車電子軟件體系中的核心地位,也反映了其對行業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與持續引領。
在當前行業全球化合作的背景下,大量中國供應商隨同Tier 1和OEM出海,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對于供應商而言,這是開拓國際市場的重要機遇;而對于QNX來說,則充分體現了“出口轉內銷”的戰略優勢——其領先技術隨OEM進入中國市場后,再次回流歐洲、北美等核心市場,實現技術與商業價值的全球循環。QNX不僅在技術層面提供堅實支撐,也在全球汽車電子生態中發揮著橋梁與加速器作用。

董淵文| QNX大中華區總經理
從 “硬件使能” 到 “軟件定義”,QNX見證并推動產業變革
在過去七至八年間,汽車電子經歷了從“硬件使能”到“軟件使能”,再到“軟件定義”的深刻轉型。從QNX的視角來看,其始終專注于以操作系統為核心的基礎軟件,處于汽車電子體系中關鍵但相對底層的位置,深度嵌入車輛各類控制單元或計算模塊之中。每個控制單元或平臺可劃分為五大關鍵技術層次,自下而上依次為:硬件與芯片、操作系統、中間件、算法與應用,以及數據與云。正是這種層層遞進、相互協同的體系,使得復雜功能能夠高效、安全地在車輛中落地。
當前,行業廣泛采用的是用戶可直接感知的大模型,例如座艙大模型及輔助駕駛算法模型等。這類技術通常在端側與云端協同運行:操作系統與算法應用層在端側完成實時計算,并與云數據層保持高效交互,從而推動智能化功能的快速落地。在這一過程中,高性能計算能力、實時操作系統的穩定性以及算法與底層架構的兼容性,成為技術成功的核心要素。
整體來看,汽車電子已逐漸演變為由多個計算單元構成的網絡化系統,每個單元各司其職,并對功能安全和網絡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行業普遍將汽車電子劃分為五大主要域:下車身的底盤域和動力域,以及上車身的智能座艙域、輔助駕駛域和車身控制域。
在這種多域、多單元協同的架構下,如何保障跨域功能的高效協同、數據安全和軟件可靠性,成為整車廠和供應商面臨的重要挑戰。而QNX正憑借長期積累的操作系統與基礎軟件能力,為這些復雜系統提供可靠底座,使AI大模型、智能座艙及輔助駕駛功能能夠在多域環境中穩定運行。

圖源:QNX
域融合最早起步于座艙域,隨后逐步延展至輔助駕駛和車身控制等領域。在過去八年中,QNX伴隨中國及海外汽車電子架構演進,完整參與并見證了域控制器從單域到跨域融合的發展過程。自2022年起,QNX將其視為智能座艙與輔助駕駛一體化(“艙駕一體”)的元年;到2025年,艙駕一體技術已正式進入落地階段。
在此次階段性落地中,三家主力車企展示了基于QNX通過TUV萊茵ISO26262 ASIL D最高等級功能安全和高通第4.5代8775芯片打造的艙駕一體平臺,并且國內已有頭部OEM宣布將在2026年初量產搭載QNX最新版本SDP8和高通第5代芯片雙8797平臺的車型。該平臺集成QNX最新SDP 8.0基礎軟件開發平臺及功能安全模塊,標志著艙駕一體技術邁入量產新階段,未來將有更多項目在國內外落地。通過底層操作系統與功能安全模塊的緊密協作,艙駕一體能夠在高性能計算、實時控制及安全保障之間實現最佳平衡,為未來更多國內外項目的落地提供可靠支撐。
在主流三域控制器架構下,每個控制器對功能安全和網絡安全均提出嚴格要求。QNX正提供以操作系統為核心的基礎軟件,并攜手主流芯片企業及整車廠,將AI大模型引入汽車電子平臺。現在部分高性能芯片,已經能在車機上直接運行擁有70億參數的AI大模型,比如讓語音交互更流暢、輔助駕駛判斷更精準,顯著提升車輛智能化水平和用戶體驗。

圖源:QNX
當前業內熱點包括輔助駕駛解決方案及因座艙算力受限而興起的“AI Box”。這類“AI Box”通常以QNX作為底層核心實時操作系統和基礎軟件,為車載智能計算提供穩定支撐。同時,QNX通過了TUV萊茵ISO 26262 ASIL D最高等級功能安全認證,并在操作系統、中間件等層面全面符合ISO/SAE 21434汽車網絡信息安全標準,為AI在車端的安全落地提供可靠保障。
目前,中國在智能汽車技術和項目推進速度方面已顯著領先海外:一是新技術量產速度快于海外;二是項目開發周期更短,從概念到落地往往只需6至8個月;三是項目迭代周期更快。這意味著無論是芯片廠商還是操作系統開發商,前沿汽車電子技術往往率先在中國落地。憑借領先的基礎軟件能力和嚴格的功能安全保障,QNX不僅助力中國及全球智能汽車加速邁向高算力、全域融合的新時代,也在智能座艙、輔助駕駛及車身控制三大核心域持續深化其解決方案。
全域覆蓋+生態協同,QNX筑牢核心地位
在座艙域控領域,QNX自2017年起率先推動“域控—集成—融合”的技術演進,并于2018年3月正式發布域控制器基礎平臺軟件——Hypervisor。通過這一平臺,QNX構建了基于“一芯多屏”的虛擬化方案,實現了多屏幕、多任務在單芯片上的安全、高效運行。這一架構采用“Q+A”(QNX + Android)的組合模式,不僅滿足功能安全標準,也為大模型等AI技術在車端的應用提供了堅實的平臺支撐。憑借這一優勢,QNX迅速成為行業主流座艙架構供應商。

圖源:QNX
在國際合作方面,QNX與AWS、Google等全球領先企業保持緊密協作,并率先在座艙端部署Gemini等大模型引擎,將AI能力直接整合至車載操作系統之上。目前,QNX已在國內為70余家主機廠提供定點平臺服務,在“一芯多屏”座艙細分市場保持領先地位。據公司估算,超過90%的“一芯多屏”座艙底層基礎軟件均采用QNX Hypervisor方案,為高性能、多任務座艙提供堅實支撐。
在輔助駕駛領域,隨著域控制器在近年持續融合與演進,市場對高性能控制器的需求不斷提升。早在2020年小鵬P7發布時,QNX便攜手合作伙伴率先在全球搭載英偉達Xavier平臺進行量產,采用通過功能安全認證的QNX操作系統并配合英偉達Xavier芯片,隨后又升級至算力更高的Orin X芯片,用于高級輔助駕駛功能。
目前,該方案不僅應用于輔助駕駛,還廣泛用于座艙“AI Box”,成為車載算力的重要補充。QNX亦與高通展開深度合作,在中國市場與寶馬、戴姆勒等全球車企形成三方協作,底層均以QNX SafetyOS ISO 26262 ASIL D功能安全操作系統為核心,并以高通Snapdragon Ride系列為平臺,構建完整解決方案。
在車身控制領域,四至五年前域控制器融合仍是關鍵方向,QNX基于中央網關的多項項目相繼定點。然而,隨著座艙和智能駕駛域算力的持續提升,中央網關的角色正在發生調整:在部分架構中,其核心計算功能的A核處理器可能被簡化或轉移,大量算力逐漸遷移至座艙或輔助駕駛控制器,以更好地支持高性能AI計算、跨域功能融合和高級輔助駕駛應用。QNX在這一過程中持續提供底層操作系統和基礎軟件支持,確保系統的功能安全、網絡安全及高性能計算能力。

圖源:QNX
QNX提供的域控制器基礎平臺軟件整體方案如圖所示,其中包含四張通過TUV萊茵功能安全認證的證書。每張證書背后均依托多個實際項目作為支撐。公司本身為服務驅動的產品公司,其產品路線圖由客戶需求和實際項目推動:每一項認證或產品都是從量產項目出發,經過市場檢驗,再提煉為標準化產品。無論是QNX操作系統、Hypervisor平臺,還是圖形監控子系統(Graphic Monitor Subsystem),乃至去年推出的車云一體云原生座艙開發平臺,均經過客戶驗證。
董淵文指出,隨著系統復雜度提升及軟件比重增加,功能安全的要求也隨之提高。軟件開發可分為四個層級:第一層級關注功能,解決“有沒有”的問題;第二層級關注性能,解決”好不好”的問題;第三層級涵蓋功能安全及長期網絡信息安全;第四層級關注耐久性及系統穩定性。由于中國項目周期短、迭代快,競爭激烈,開發團隊通常集中于第一、第二層級,先完成功能和性能,再通過OTA或其他方式逐步實現功能安全與長期穩定性。這種做法與部分國外傳統車企存在差異。
例如,2021年寶馬在某輔助駕駛項目中初期嘗試使用開源方案,但兩年多后仍無法滿足功能安全要求,最終選擇采用QNX系統。值得注意的是,寶馬后續的輔助駕駛項目均采用QNX系列系統;在其近期的寶馬中國項目中,寶馬選擇了Momenta與高通的技術組合,其底層基礎軟件平臺繼續使用QNX。

圖源:QNX
QNX通過TUV萊茵ISO 26262 ASIL D認證,其底層架構覆蓋操作系統、虛擬化、圖形監控(Graphic Monitor)、進程間通信(IPC)等關鍵模塊。截至目前,QNX已獲得五張模塊化認證證書,涵蓋多個核心模塊及工具鏈,包括通過TCL 3工具鏈認證的項目。
相比Linux操作系統龐大且復雜的內核,難以實現完整功能安全認證,通常只能通過監控或虛擬化方式在有限范圍內實現部分功能安全等級要求,QNX則提供經過嚴格認證的完整基礎軟件解決方案,可覆蓋車載操作系統及關鍵模塊,確保功能安全與系統可靠性。
2023年12月,QNX發布SDP 8.0基礎軟件開發平臺,核心亮點之一是支持ARMv9架構——當前高端車載芯片常用架構,可充分發揮芯片算力潛力。該平臺內核經過四年重構,在運行性能、開源項目的支持、工具鏈優化及算法支持三個維度實現突破,能夠更好適配AI大模型、高級輔助駕駛及復雜座艙算法,進一步增強系統的應用能力與兼容性。目前,8.0平臺已完成對高通Gen5、英偉達Thor系列和地平線J6系列等主流車載芯片的適配,預計今年年底將有更多國產芯片在座艙、輔助駕駛及艙駕一體化領域落地并嶄露頭角。
筑牢安全屏障,布局全域汽車電子未來
在功能安全和網絡信息安全方面,QNX作為基礎軟件在汽車電子領域仍具有廣泛應用,特別是在座艙、輔助駕駛及艙駕一體化平臺。QNX采用微內核、模塊化、分布式、弱耦合設計,其艙駕一體模塊與域控制器、單座艙及單輔助駕駛模塊在架構上存在高度相似性,為汽車電子系統提供可靠、可擴展的基礎軟件解決方案。

圖源:QNX
相比之下,Linux由于是宏內核涉及,需要進行裁剪,在集成過程中較為復雜,在裁剪過程中存在“藕斷絲連”的問題。
此外,QNX于2023年推出車云一體的數字座艙云原生開發平臺,實現軟件和硬件解耦,云上開發,線下部署。作為服務驅動的產品公司,QNX在平臺開發中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通過量產項目和市場驗證,逐步形成標準化、可復制的解決方案,為智能座艙和車端AI應用的落地提供高效支持。

圖源:QNX
該平臺的設計借鑒了通信行業尤其是手機開發的經驗——目前移動終端設備開發中,90%的工作在模擬器上完成,只有10%依賴硬件。借此經驗,QNX的座艙云原生開發平臺可在云端模擬器上構建完整座艙系統,包括屏幕數量定義及各屏操作系統配置。例如,一些屏幕運行QNX以實現功能安全,包括輔助駕駛、AI HUD、HVAC控制等;另一些屏幕可運行Android,或加載Unity等圖形引擎,支持用戶自定義界面。
平臺遵循谷歌VirtIO標準,無論底層硬件供應商或虛擬化提供商如何,均可實現兼容。開發完成后,系統可直接在硬件板卡上運行,實現完整功能驗證,但性能驗證仍需在真實硬件環境中完成。云端服務器同樣采用基于ARM架構的處理器,與車載座艙控制器所用ARM芯片保持一致。該平臺在全球OEM中廣受歡迎,國內亦已有多個POC項目落地。國內部署方面,平臺與第三方公司合作,提供基于ARM的本地服務器,使車企能夠在自有環境中搭建整套系統,無需依賴第三方云服務。
展望未來,QNX將以座艙域為起點,逐步拓展至汽車電子的其他核心域,包括輔助駕駛域和車身控制域,為客戶提供覆蓋全域的高性能基礎軟件解決方案,助力智能汽車系統的快速落地與穩定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