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由標普全球汽車(S&P Global Mobility)主辦的“2025 Mobility Intelligence Dialogue” (以下簡稱“MID系列活動”)系列活動在北、上、廣三地聯動開展。
該活動以 “打造智能汽車未來”為核心主題,匯聚近500位汽車行業領袖、協會代表、主機廠及供應鏈高管,基于海量數據與深度洞察,通過主題演講、主題對話、專題討論等多元形式,深度剖析人工智能時代下汽車產業的轉型路徑、技術突破與全球機遇,為車企制定戰略規劃、產品布局提供關鍵參考。
中國汽車市場成全球產業轉型重要力量
在本次MID系列活動中,“全球及中國汽車產業宏觀發展趨勢” 成為核心研討議題之一。與會嘉賓結合標普全球汽車發布的行業數據與預測,一致認為:當前全球汽車產業正處于“不確定性與機遇并存”的關鍵階段。地緣政治波動、貿易政策調整給市場帶來挑戰,但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等趨勢仍將推動行業長期增長;而中國汽車產業憑借在與智能化領域的先發優勢,正成為引領全球產業轉型的重要力量。
從產銷規模來看,全球汽車市場正逐步從疫情后的復蘇階段轉向“趨同發展”態勢,預計2025年全球汽車銷量將達到9000萬輛,2030年將進一步提升至9500萬輛,增長動力主要來自滲透與新興市場需求釋放。
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汽車產業在本次研討中被多次提及,其“出口增長”與“新能源領先”兩大特征成為全球關注焦點。
自2023年起,出口已成為推動中國輕型增長的核心驅動力,這一趨勢在2025年仍持續強化。與此同時,中國本土車企通過技術創新與產品升級,已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形成競爭優勢,出口產品正從“性價比導向”轉向“技術導向”,目標市場也逐步轉向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雖保持增長,但也面臨“新興市場規模有限”的挑戰。標普全球汽車指出,中東、非洲、東盟及南美等新興市場可短期助力中國車企開拓新空間,但長期來看,這些市場規模難以支撐持續增長,中國車企需進一步突破歐洲、北美等成熟市場,通過及服務本地化(如本土化生產、本土化供應鏈、本土化人才管理)、技術認證、品牌營銷升級等方式提升市場份額。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方面,中國是全球產業轉型的 “風向標”。不過,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BEV(純)持續增長,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REX(增程式電動汽車)增速放緩”的格局。
對此現象,標普全球汽車大中華區汽車分析聯合中間陶杲分析指出,當前純電車型銷量增長大部分都來源于小型車,主要是小型電動車受政策利好因素影響,同時該細分市場的消費者普遍是價格敏感型;反觀中型電動車則以插混為主,而大型電動車慢慢開始向增程車靠近。
不過,從價格競爭格局來看,當同一車型的BEV與PHEV價格趨于等價,BEV終端銷量將持續增長。
內需回暖、出口增長,中重卡產量迎反彈
另外,在中重卡領域,2025 年上半年,中國中重卡產量迎來顯著反彈,主要得益于“內需回暖”與“出口增長”的雙重驅動。
其中國內需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宏觀經濟韌性為中重卡市場提供支撐,結構性機會凸顯;二是牽引車需求穩固,工程車觸底回升;三是環保與財政政策持續加碼,置換需求加速釋放;四是成本優化和技術提升助力新能源中重卡拓展應用邊界;五是政策與市場合力下,中重卡新能源化進程全面提速。
國外需求則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出口駛入快車道,需求聚焦載貨車與傳統燃油車型;南亞、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增長動能持續,部分出口需求面臨本地化替代。
盡管上半年表現亮眼,但標普全球汽車指出中國中重卡市場也面臨著“短期與中長期” 雙重風險。短期來看,行業庫存高企,價格競爭與盈利壓力凸顯;中長期來看,多式聯運分流加劇,車多貨少矛盾持續,運價低位運行承壓。基于此,標普全球汽車預測,2025年至2030年,中國中重卡產量將在100 萬-120萬輛之間浮動,整體呈現“穩定波動”態勢。
小結:2025年全球汽車產業在不確定性中持續邁向電動化、智能化與網聯化的深度融合。中國作為全球汽車市場的重要引擎,不僅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保持技術領先與出口優勢,更在中重卡等細分市場展現出內需回暖與海外拓展的雙輪驅動。
然而,面對新興市場規模有限、成熟市場準入壁壘以及行業內部競爭加劇等多重挑戰,中國車企需加速推進本地化戰略、技術認證與品牌升級,以實現可持續的全球發展。
未來,在政策引導、技術迭代與市場需求的共同作用下,中國汽車產業有望在波動中穩步前行,持續為全球汽車轉型注入動能。